内容提要:考公考编的热潮,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焦虑与渴望。但人生的选择本不应只有“上岸”与“溺水”两种状态。正如一位社会学者的提醒:“真正的稳定,不是一份工作给你的,而是你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在焦虑与希望之间,年轻人该如何突围?
我们为何被困在“考编”的围城里?
“我哥毕业三年,还在家全职备考公务员。”
“我妈说,除了编制,其他工作都不算正经职业。”
“身边的情侣因为一方‘上岸’而分手,只因另一方还在‘水里’挣扎。”
这样的故事,正在无数中国家庭中上演。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创历史新高。
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考公考编”成了许多家庭眼中唯一的“安全出口”。
数据显示,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41.6万,平均86人竞争一个岗位。
这场看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背后是家长对稳定性的极致追求、社会对“铁饭碗”的集体崇拜,以及年轻人对未来的深度焦虑。
原因1: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化——“稳定”压倒一切
公务员的“稳定性”被无限放大:薪资固定、福利完善、失业风险低,甚至成为婚恋市场的“硬通货”。
在家长眼中,这是抵御经济波动的最佳选择。
而社会对“编制”的过度推崇,本质上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恐惧。
一位网友的留言道破真相:“父母经历过下岗潮,他们比我们更害怕动荡。”
原因2:政策倾斜与就业压力的双重推动
国家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政策上向应届生大幅倾斜。
例如2025年国考中,64.55%的岗位仅限应届生报考。
这种“能扩尽扩”的政策导向,让考公成为看似触手可及的“救命稻草”。
但矛盾的是,岗位供给的扩张反而加剧了竞争内卷——更多人涌入赛道,上岸难度不降反升。
原因3:“体面”背后的社会身份焦虑
“考上公务员,全家脸上有光。”这种观念根植于传统文化对“官本位”的推崇。
在熟人社会里,编制是阶层跃升的象征,甚至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尺。
一位备考三年的考生坦言:“每次回老家,亲戚问起工作,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
二、考编执念的代价:被忽视的隐痛
当所有人都在为“上岸”欢呼时,那些未被言说的代价正在悄然累积。
代价1:个人发展的“机会成本”
全职备考意味着放弃职场经验的积累、行业资源的沉淀。
一位历史系毕业生分享:“我花了两年考编,最后发现基层岗位的薪资还不如同学在私企的起薪。”
更严峻的是,部分岗位专业适配性低,导致人才浪费。
代价2:心理健康危机
备考者的焦虑、自我怀疑甚至抑郁情绪日益普遍。
某平台调研显示,超60%的考生因长期备考出现睡眠障碍。
而“一战失败、二战三战”的恶性循环,让许多人陷入“沉没成本”陷阱,难以自拔。
代价3: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
当大量年轻人涌向体制内,新兴行业与基层一线却面临“用工荒”。
例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急需技术人才,而文科毕业生因岗位稀缺被迫扎堆考公。
这种结构性矛盾,最终可能拖慢社会创新步伐。
三、突围之路:在“稳定”与“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
打破“编制迷信”,需要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觉醒。
1.重新定义“好工作”:从单一标准到多元价值
破除“稳定至上”的迷思:稳定的反面可能是停滞。
互联网行业的“35岁危机”与公务员的“一眼望到头”,本质都是职业风险的两种形态。
真正的安全感应源于个人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看见“体制外”的机遇:新业态的崛起正在重塑就业版图。
例如灵活就业、科技创业、自由职业等模式,为年轻人提供了“非典型成功”的路径。
2.政策引导:拓宽就业的“可能性通道”
优化基层与新兴行业待遇:提高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岗位的吸引力,让“体制内”不再是唯一选择。
强化职业教育的“适配性”:高校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开设数字化技能、跨界能力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对接市场需求。
3. 家庭对话:从“为你好”到“尊重你”
一位成功转型为自由插画师的年轻人说:“我和父母吵了三年,最后用作品和收入证明了我的选择。”
代际冲突的化解,需要双方放下偏见,建立基于理解的沟通——父母的建议是出于爱,但年轻人的生命体验需要被看见。
四、结语:人生不是单选题
考公考编的热潮,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焦虑与渴望。
但人生的选择本不应只有“上岸”与“溺水”两种状态。
正如一位社会学者的提醒:“真正的稳定,不是一份工作给你的,而是你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拥抱变化的勇气,以及相信“此路不通,另有天地”的豁达。
那些尚未“上岸”的人,不是在水中沉浮,而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