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情景剧、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传播业态丛生,既带来了丰富视听享受,拓宽了表达渠道,也为一些不良舆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正调反唱、暗语影射、段子戏谑等隐蔽且狡黠的舆论表达方式,呈现出愈演愈烈态势,悄悄侵蚀着健康的舆论生态。
一、实例剖析
(一)字幕修改:扭曲原意的“暗箱操作”
以一部热播的职场网络剧为例,剧中主角凭借自身努力和团队协作攻克难关,传递出拼搏奋进的正能量主题。
然而,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在二次传播时,私自修改字幕,将主角鼓励同事的台词“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没有跨不过的坎”篡改成“哼,这么拼命有啥用,还不是给老板卖命”。
看似微小的改动,却完全颠倒了原剧的积极导向,借原剧热度将消极、抵触职场奋斗的情绪传递给观众,让不明就里的追剧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
(二)P图隐喻:含沙射影的恶意中伤
在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中,官方公布了一组救援人员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的照片,展现人性的光辉与担当。
但很快,网络上便出现了经过P图处理的图片,给救援人员脸上P上了夸张的表情或不恰当的配饰,还配上诸如“作秀给谁看”之类含沙射影的文字。
这种恶意P图行为,利用公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以隐蔽且极具侮辱性的方式诋毁英雄群体,引发不明真相群众对救援真实性的无端猜测,严重伤害了公众情感与社会信任。
(三)情景转换:移花接木的误导视听
短视频平台曾流行过一类“情景转换”视频,截取某部正剧里严肃讨论社会问题的片段,如关于城市治理中居民与执法者沟通的场景,却通过剪辑、配音等手段,将原本理性交流的场景配上争吵、冲突的音效,再添上“看看吧,这就是所谓的为民服务”等引导性字幕,刻意营造对立氛围,误导观众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认知,激化矛盾情绪,扰乱正常舆论走向。
(四)弹幕玩梗:消解严肃的低俗狂欢
不少涉及历史、科普题材的视频弹幕区成了“重灾区”。在一部讲述古代文明传承的纪录片里,画面呈现先辈们为保护文化遗产历经艰辛,弹幕却充斥着“古人真傻,守着这些破东西”“要是我,早拿去换钱了”等玩梗式低俗言论。
这些弹幕借玩梗之名,行亵渎历史、消解文化价值之实,在公共讨论空间里形成不良示范,尤其腐蚀青少年对知识、对先辈的敬重之心。
(五)音频剪辑:断章取义的舆论误导
在一档探讨社会民生议题的广播节目中,嘉宾们围绕教育公平展开深入讨论,其中一位嘉宾在阐述复杂问题时说了一句“现阶段实现绝对的教育公平还有难度”,这本是客观理性的分析。
但一些人却将这句话单独剪辑出来,配上惊悚的背景音乐,放在各大音频平台,标题赫然写着“专家都承认教育不公平了,百姓还能指望什么”,瞬间引发大量听众误解,点燃公众对教育问题的焦虑情绪,对原本有序的舆论探讨造成极大破坏。
(六)虚拟表意:变相的不良引导
随着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的走红,部分运营者为博眼球、赚流量,让虚拟形象做出一些具有争议的行为或说出有问题的言论。
比如某虚拟主播在直播时,用看似幽默实则暗含讽刺的语气调侃社会公益活动,说“这些公益啊,也就是做做样子,谁知道背后有啥猫腻”,借助虚拟形象的新奇感与粉丝黏性,使得这类不良言论快速传播,误导粉丝群体,给社会公益形象抹黑。
二、社会心理因素探究
(一)求异心理作祟
部分群体渴望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通过与众不同的言论,哪怕是违背主流价值观的“正调反唱”等方式,来吸引他人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获得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理优越感,却全然不顾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宣泄情绪走样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一些人积累了诸多不满与愤懑,在网络相对匿名的环境下,选择以“暗语影射”“段子戏谑”等隐蔽手段,将对生活、工作、社会现象的负面情绪肆意发泄,把网络当成“情绪垃圾桶”,却不考虑这种宣泄对舆论场的污染。
(三)群体跟风效应
当看到一些新奇、另类的“内涵”言论或玩梗方式获得热度后,不少人缺乏独立判断,盲目跟风效仿。在群体行为的裹挟下,错误地认为这是潮流所向,进一步推动不良舆情的扩散,使得原本小众的不良表达如滚雪球般壮大。
(四)商业利益驱动
一些自媒体账号、营销团队,为了快速获取流量、实现变现,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炮制“正调反唱”“暗语影射”等内容。他们深知争议性话题容易引发关注,便故意制造热点,扰乱舆论,全然不顾社会责任,只为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
三、应对策略与引导建议
(一)加强平台监管
各新型传播平台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建立严格且智能的内容审核机制。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P图造假,通过语义分析捕捉字幕、弹幕中的不良倾向;配备专业审核人员,对疑似问题内容进行人工复查,一经发现违规,立即下架处理,并对违规账号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封禁等处罚,从源头阻断不良舆情传播路径。
(二)加强媒体引导
主流媒体应主动出击,针对热点舆情事件及时发布深度报道、权威解读。一方面,还原被歪曲事实的真相,以详实资料、实地采访澄清是非;另一方面,通过评论文章、专家访谈等形式,剖析不良舆情背后的错误心理与危害,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舆论场中树立理性标杆,让正能量声音压制不良杂音。
(三)加强教育普及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机构应形成合力,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青少年辨别信息真伪、判断舆论优劣的能力,教会他们理解不同传播手段背后可能隐藏的意图;针对成年群体,开展多样化线上线下培训、讲座,提升全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解读、舆论参与素养,让公众成为舆论健康发展的维护者。
(四)加强法律规制
立法部门需与时俱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正调反唱”“暗语影射”“段子戏谑”等不良舆情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细化诸如网络诽谤、侮辱英烈、扰乱社会秩序等对应罪行的量刑标准;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造成恶劣影响的舆情事件责任人依法严惩,以法律威严震慑潜在的不良舆论制造者,保障舆论空间风清气正。
(五)加强行业自律
各类影视制作公司、网络直播平台、短视频创作者协会等行业组织应加强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引导会员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定期开展行业内部自查自纠活动,对违规成员进行通报批评、行业禁入等处理,营造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舆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