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传媒 >> 传媒要闻 >> 黄翔:媒体公司做原创的越来越少

黄翔:媒体公司做原创的越来越少

2014-06-02 15:45:03 来源:高骥中文网综合 浏览:103

        黄翔:媒体公司做原创的越来越少

        注:作者黄翔为计算机世界集团总编辑兼IDG中国区媒体及出版业务常务副总裁,以下为他对媒体趋势的观点。

        媒体分为三类

        大型企业特别是我所了解的BtB企业,把媒体分为为三类。一类是付费媒体,一类是自有媒体,一类是口碑媒体。

        这样划分的逻辑是,一是认为每个企业都是媒体,二是觉得企业和媒体之间的辩解越来越模糊了,大家都一样,都是媒体。

        有些企业花了很多的钱自己招人去建自有媒体,包括建自己的官网、社交媒体账号等。自有媒体是企业认为自己可以百分之百控制的媒体,英文名叫own media。

        企业自有媒体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构建内容。自有媒体第一个误区是,早期很多企业全都自己开建自有媒体,后来发现成本很高;第二个是刚开始做内容不太习惯去写,像IBM,SAP都在招主编,很多人不太愿意去做。第三是,对于生产内容的人,企业又不太愿意将他们作为媒体来对待,好像做内容是件非常简单的事儿。

        有纯粹自己做自有媒体的,像红牛(编者注:应该不是咱们喝的那个红牛,或许是新西兰一家公司)甚至自建了电视台。在国外纯自己做自有媒体的情况不是特别普遍,大部分企业还是选择了合作,合作对象通常是传统的媒体品牌,而不完全是数字媒体公司,也不是网络公司,更不是公关公司。

        付费媒体就是花钱就可以搞定的媒体。一种就是广告,花钱后想登什么就登什么,企业广告方面的预算越来越少,企业不是特别愿意做硬广告。广告中最大增速的是原生广告(Native Advertising)。原生广告在国外是个新生事物,而在中国是个很扯淡的事儿,中国公司很早就知道搞软文。不过在数字时代怎么搞软文,这对国外的严肃媒体来说确实是个挑战,因为他们此前没有搞过这个。

        如何把硬广告变得跟内容更相关?在数字时代做原生广告,对当前国外的企业来说,是个头号问题。实际上原生广告也是内容营销的一部分,很多企业在原生广告方面选择了跟传统的媒体品牌合作。最近IDG拿了一个大单子,有接近600万美金,来自三星,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做原生广告的传播。

        第三个分类是口碑传播。这个和传统的企业与媒体的关系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三种分法,使得企业内部在人员分工以及企业架构上都有很大的调整。很多企业都在收权,把数字媒体的决策权都统一收揽。在数字时代,企业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有一种地位,然后定位不统一,企业要把这些权利收回去,因此在组织架构上也会有些变化,大型企业在数字媒体投放上越来越集中。 比如三星这个单子,原来觉得不可想象的,它就这么这么集中投放了。

        以上是三种媒体的形态对企业传播的影响。

        媒体为何能获得投资

        第二个跟企业做pr的有关系。国内很多机构都在投资数字媒体。这个趋势是国外的一个延续。国外大约从一年多以前,很多的数字媒体都获得了新的投资。

        传统上来说,做投资的人是不愿意投资媒体公司的。媒体是做内容的,很少有投资公司去关注这个领域。比如拍电影的,钱都是公司自己投的。我做电影,我就花钱来做,或许也有一些有钱人愿意参与进来,那是爱好或者别的,不会有正经的投资机构来投资内容。

        投资媒体在以前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内容是个性化的,投资人却希望可复制。投资人希望投资了你这个,还可以复制千千万万,而内容过了这村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近期我们看到贝索斯等都投资了不少新媒体和老媒体。为什么他们愿意投资?第一,以前刚刚有互联网的时候,大家认为互联网是分散的。以前只有广播、电视、报纸,现在突然多了一个媒体,有了网络媒体。人一天只有24小时,多了一个媒体,那么你就花在每一个媒体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即使花在新媒体上的时间会多一点,但你的总时间没有增加。而新媒体很多都是娱乐,就等于你的娱乐时间比以前多了。大家会认为,你用于获取新闻的总时长少了,所以大家不是太看好这个,觉得新媒体对人们获取新闻是一个不好的事儿。

        现在调查发现情况不完全是这样。有了新媒体之后,人们看新闻的时间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大家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了,大家在那个时间确实是在看新闻,而不是娱乐。这可能会有价值,人们看新闻的时间多了,消费的总量增加了,媒体作为生产内容的公司,是不是会有一波高速增长的行情呢?有很多投资机构开始这么看媒体。

        第二,原来大家认为,80后90后不怎么关心新闻,现在看这种观点也不对。年轻人是关心新闻的,只是我们现在呈现新闻的方式不适合年轻人看。也就是说年轻人不爱看你表达的方式,而不是不关心新闻本身。这是经过很长时间研究发现的,大家最后达成了一致:年轻人是看新闻的,但不看新闻联播,是这样一个路数。比如他们是关心中越关系的,只是不喜欢你对它的解读而已。

        为什么现在投资机构投资人会对新媒体关注呢?就是发现有很多新媒体的公司是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年轻人确实在上面看很重要的新闻,这确实也是投资的一个依据。这一现象在国内还不是呈现的很清楚。中国的年轻人喜欢在哪个新媒体上看严肃的新闻,这个事还不太清楚。而在美国等比较成熟的市场中,这点已经得到了确认。有大量的网站,年轻人在上面很活跃,人家看的是严肃的新闻。

        媒体再怎么成功,吸引的如果都是老人的话,不是不好,而是没有前途。你的媒体是否让年轻人喜欢,这个是投资人和客户关注的。

        第三,年轻人看的媒体和传统媒体差别非常大。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它们甚至颠覆可过去我们的接受方式,那些媒体的表现方式与我们之前看到的有天壤之别,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box.com,它是一家综合性的高端媒体,在内容呈现方面做了很多创新。

        box里面有一个栏目叫understan d news,就是理解性的新闻。它把新闻做成什么样呢?就是做成PPT。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乌克兰危机,年轻人是关心乌克兰危机的。如果看新浪,新闻是散着的,一条一条,进来之后,专题有一大堆,里面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那是一种大体上的聚合。

        而box则把它拆成很多的问题,做成ppt。比如第一个问题,乌克兰在哪儿,后面跟一个PPT。第二,跟谁打,后面跟个ppt,第三,结果是什么,ppt。第四个问题,打对我有什么影响,对读者有什么影响。这种做法非常省时间。我有些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比如乌克兰在哪儿,我就直接点下一个。把一个新闻拆成20个问题,我不知道哪个问题,就直接去点那个问题。左边是问题,右边是PPT。

        内容结构化以后,就会吸引很多读者。说起来,这些东西也非常庸俗,甚至没头没尾,但是很管用。为什么?第一它省时间。高端用户和普通用户差别在哪儿?高端用户就是忙啊,就是没时间在网上泡时间,但是又必须要知道,然后就希望你能让我用最短的时间让我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想知道哪个点哪个,如果还有想知道的,他就可以给编辑发个邮件,表达自己想知道的,比如乌克兰事件将来会怎么样,你再给我做张PPT,编辑马上就可以做,然后他就马上能看到。

        对用户来讲,这是在节省时间。对于编辑部来说,这个作用很大。为什么呢?这些信息就是数据,这些信息是真正有保留价值的,而传统媒体的文章几乎没有保留价值。一旦时间过了,文章中除了两三句话以外就没用了。

        而在box.com里面就会不断被更新和整理,这些数据你还可以永远保留,它是不会变的。比如乌克兰在哪儿,谁跟谁打。所以当它每做一条信息,它就有答案的价值,或者说有数据库的价值,所以它做的是结构化的信息。

        每一个数字媒体都有它结构的创新要求。现在国外的数字媒体很牛,中国的数字媒体相比之下就很糟糕了。只有像我们这种习惯传统媒体的人看着没问题,但它根本就无法吸引讲究直奔主题、节省时间、喜欢有趣呈现方式的年轻人。国外有很多这样的媒体,投资人投的基本上都是这些媒体。它吸引的是80后90后,而不是给老人看的。

        第四点,传统媒体的品牌呈现"伞状结构"。现在用户细分了,一个品牌覆盖不了那么多细分的领域。品牌就是一个联想,说到这个品牌你就联想到什么,肯定有一个特定的概念在其中,而现在领域越来越细分。细分的领域需要细分的品牌来覆盖。

        国内媒体在建立细分品牌方面有点保守,总是觉得我的媒体的品牌特别好,我拿这个品牌再去做一个细分的内容而不是细分的品牌,岂不是更好?现在看呢,未必。

        现在成功的比较好的数字媒体都有自己的细分的品牌,而老的大品牌只是一个更大的品牌,叫做"伞形"架构,umbrella,伞尖是那个老的大品牌,下面是很多不同的细分的品牌。

        按照我们的想法,做一个品牌是一件很费劲的事儿。为什么出现了这个情况?

        在数字时代,做一个品牌要比过去容易一点。如果你的内容真正好,大家迅速就传播了。建立一个媒体品牌,在数字时代,比过去在时间上要短了很多。大家可以看到比如小米啊,就起来了。这种情况只有在数字化时代才有可能。

        以前你必须要通过传统媒体才能够传播出去,传统媒体第一传播效率有限,第二你要花很多钱。而现在呢,数字媒体进入门槛要低,你只要足够聪明,足够理解这个东西,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把品牌建起来。

        很多新兴的数字媒体就是这么把自己品牌打造起来的,这个也是投资人看了之后很欣慰的。这么快就建立了品牌,每个品牌都能覆盖到细分领域。当然建立细分也是有利有弊的,因为数字时代建立一个品牌很容易,毁掉一个品牌也很容易。只要几天内容不更新,马上就有很多用户不看了。这说明媒体建立品牌是很容易的,但是领先优势是很短的。如果你的敌人也看好这一块,人家很容易就可以取代你。

        现在很多投资人看到了细分品牌这一块的潜力,目前已经出现了几家很好的数字媒体的品牌。

        第五点,数字媒体的品牌已经到了品牌商即广告主的认可。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有投资人投你,不是因为重视你,而是因为客户喜欢你。年轻人在并不表示你就有特别高的价值,因为你还要找到特别合适的传播方式。

        现在这些数字媒体,反正白手起家,都抛弃了传统的那些模式,都是采用所谓的数字营销的方式,其中包括原生广告的形式,也包括在线社区的形式,这些也是投资人愿意看到的,觉得你在商业上得到了客户的承认,而不仅仅是用户的喜欢。

        寻找年轻人是各个品牌商花时间的事情。比如有些企业看上去是数字媒体,吸引的还是传统的这波人,年龄比较大的这波人。这个媒体对品牌商来讲还是有些问题。怎么样去找年轻人,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那些新型的数字媒体哪些是年轻人爱看的,而且是高端的年轻人爱看的。品牌商肯定不希望媒体里面特别乱,而是希望里面有秩序。

        新媒体越来越趋同

        现在出现的投资热也有问题。问题在哪儿?你会发现数字媒体,他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呈现方式上,有用这个方式做新闻的,有用那个方式做新闻的,每一个成功的数字媒体有它自己做新闻的不同的方式,才会获得大家的认可。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哪儿呢?由于数字化时代,打击的学习非常容易,大家很容易就相互抄来抄去。你的方式刚出来我就会了。我很快就会模仿,领先的优势特别短。

        现在大家都讲究对用户进行分析,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以前传统媒体是不重视的,传统媒体不用交流嘛!大家现在都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自己的工作。大家都根据用户反馈来找用户最喜欢的东西,也造成每个网站的风格越来越接近。所以你看现在好的网站长得都一样,抄的速度越来越快。不仅仅是设计形式上,还包括文章的内容。

        这个提示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网上信息量很大,而我们作为品牌商来说,你到底需要多少信息?每个网站内容实际上是差不多的,但是真正有用的新闻其实就那么几条。比如有七八条是有用的,90多条是没用的,但是每个网站都在登100条的东西。

        那七八条有用的,有两三条是我原创的,瞬间就被隔壁那家给抄了。你抄我的我就抄你的,大家互相抄,抄到最后不仅仅是内容,连形式都是一样的。这个在国外也有这种情况,只是程度上要好于国内。尤其是内容抄袭,不像国内这么公然,但是形式上其实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出现抄袭)。这对我们做传播的挑战就比较大了。

        做原创内容的公司越来越少

        我举一个概念。写过新闻稿的都知道"倒金字塔"结构。写稿子就是要把最重要的新闻放在最前面,最不重要的放在后面。目的是什么?第一个是帮助读者省时间,如果读者没有时间看后面的,他就不看。"倒金字塔"的初衷就是这个。他也给编辑提供了方便。版面如果有限,我就从后面砍,一般问题不大,这就是传统的做媒体的方式。

        媒体作为一种形态,现在也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它不是新闻写作这个层面的,而是媒体的特点。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大量的公司,是自己不做原创内容的,只做内容的聚合和整理。也就是说它内容的源头是人家的,这种公司是最多的。聚合已经发展到机器了,像今日头条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挺好看的,它用技术手段选,比人工选更加精准,哪条消息最受欢迎。

        整理是需要人工来进行的,比如说我是一个很严肃高端的媒体,没办法用技术手段来聚合。读者是很忙的,没有时间,谁去看今日头条啊,回家看或者上班路上扫一眼。其他大量的时间是看和工作有关的。在内容媒体当中,编辑整理 的含量非常重要,技术手段相对就不重要了。大众媒体技术手段就非常重要。这是金字塔的底部。

        金字塔中间的这些网站做一部分聚合,做一部分原创。

        最惨的是金字塔塔尖的,公司很少,他们是做原创的。传统媒体,这是国外的情况。

        品牌商最看重什么?看重底部的。第一成本低,可以迅速覆盖到人群,覆盖面足够广,要细呢,也能足够专。而传统媒体由于受到技术等限制,它广不到哪里去,广不过网站,又是做原创内容,成本又特别高。做聚合的,不论是用技术还是用人工,怎么样都比你派记者现场采写低。

        这在美国是一个现象。这会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将来没有心思去做原创,而内容聚合的公司不愿意去做这些事。将来会是什么状况,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也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美国真正的有钱人,或者说有理想的富人,做了一些投资。比如亚马逊的贝索斯就投资了做原创的《华盛顿邮报》,他用的钱是自己的钱,他没有拿上市公司的钱。他如果拿上市公司的钱,人家就会告他。《华盛顿邮报》是否能活还未知,怎么能拿股东的钱去投呢?所以他拿了自己的钱。

        贝索斯投资,因为他有钱,也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看能不能用我个人的钱,把真正做原创内容的媒体是否能够救活?像他这样的人当然也很多。作为理想,有一些人在做,但是作为商业行为,他们会更倾向于做聚合的数字媒体。

        以上这些过一两年或者两三年也会发生在中国,大家提前知道一些应该是件好事。

        作者:黄翔 来源:以上内容来自传播达人汇第三期线下沙龙活动,由搜狐传媒独家整理呈现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集团旗下: 高骥中文网 高骥传媒 Chidns域名空间 中国羊寨网 网址导航之家 购物导航 中国站长工具 无锡微营销 富您档案(相关站点已经隐藏,可具体联系我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关于版权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隐私条款 - 免责申明 - 信息举报 - RSS订阅 - 电子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