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郭猛服务区
近日,一位网友去江苏南通海安,途经盐城郭猛服务区便利店使用现金支付遭拒的经历引发广泛讨论。本是一次普通的消费行为,却因商家一句“不收纸币,只收硬币”的蛮横态度演变成对法律底线与社会公平的拷问。事件中,消费者手持法定货币却被迫陷入“付钱反被羞辱”的窘境,而类似现象并非孤例——从辽宁高速收费员威胁“别找不自在”,到上海停车场员工撕毁纸币,再到此次服务区的拒收风波,这些看似孤立的个案,实则共同勾勒出一幅商家漠视法律、消费者维权艰难的灰色图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法律的红线始终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早已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央行近年来多次通过典型案例重申这一原则:河南某学校服务部因拒收现金被罚款2万元,鄂州邮政分公司同样行为被罚1万元。然而,部分商家却将“找零麻烦”“效率低下”视为挡箭牌,甚至以“替顾客支付”“撕毁纸币”等极端行为公然挑衅法律。当便利店员工理直气壮地宣称“纸币找不出去”时,暴露的不仅是服务意识的溃败,更是对法律“选择性执行”的投机心态——若人人都以经营便利为由拒收现金,国家信用支撑的法定货币尊严又该如何安放?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支付方式的冲突背后,潜藏着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失衡。我国仍有数亿老年人、残障人士及偏远地区居民依赖现金交易,商家单方面筑起的“数字高墙”,实质上是对特定群体的消费权利剥夺。当服务区这类承担基础公共服务职能的场所也开始拒收现金,那些无法跨越“数字鸿沟”的人,是否只能在技术浪潮中沦为“隐形消费者”?正如网友所言:“扫码支付是时代的进步,但纸币流通的权利是文明的底线。”一张印着国徽的纸币,承载的不仅是交易价值,更是国家对公民支付选择权的庄严承诺。
事实上,此类事件频发折射出多重社会症结:商家将经营成本粗暴转嫁给消费者,行业监管存在“民不举官不究”的惰性,而公众维权意识薄弱则变相助长了违法者的气焰。要根治这一顽疾,既需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典型案例从严处罚并公示以儆效尤;也要求商家创新服务模式,如设立零钱储备金、开通现金代付渠道等缓冲措施;更离不开每位公民在遭遇拒收时,敢于用手机记录证据、拨打12363热线的自觉行动。当违法成本远高于“拒收现金省下的麻烦”,商家自然会在法律框架内重拾对现金的敬畏。
一张纸币的流通困境,丈量着法治社会的成色与温度。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扫码支付的便捷高效,也要守护现金流通的平等权利——这不仅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自由,更是文明社会应有的包容性体现。唯有让监管长出牙齿、让服务回归人性、让维权成为共识,那张印着国徽的纸币,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行走世间的底气,而非困在技术霸权中的“时代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