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私信询问,在日常工作中处理舆情要注意哪些问题。我们通过梳理相关资料,总结了以下七个最基本的原则,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供大家学习分享。内容较长,可以先收藏再细读。
一、时间原则
时间原则,即第一时间处理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舆情表达更为直接,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在舆情初起时,舆情管理者若对其不屑一顾或置之不理,将错过化解舆情的最佳时机,最终可能导致事态扩大,甚至发展到不可控的程度。
兵法有云:“先声夺人。”舆情管理者必须具有“第一时间”的意识,快速反应,及早发声。随着时代的变迁,“第一时间”的阈值也在不断变化。从“72小时”“48小时”“24小时”到“黄金4小时”“黄金1小时”,在互联网快速迭代的环境下,“第一时间”在不断缩短。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24 小时还是1小时,都不是机械地执行,而是要求尽可能快速、主动地发声,强调的是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必须结合事件处置的各个节点动态发布。
而对于突发事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25〕8号)。《应急预案》特别设置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一节。其中提出,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已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二、态度原则
态度原则,即必须以良好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舆情管理者在处理舆情问题时,首先必须有认真解决问题的态度。问题出现后,管理者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协调解决问题。若采取敷衍、推诿的态度,很容易让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简单问题转化为复杂问题,犹如“讳疾忌医”者,将“表皮”小病拖至病入膏肓,最终积重难返。
其次,舆情管理者面对公众时,积极、公正、阳光的公关态度有利于赢得公众的好感。相反,若舆情管理者态度傲慢无礼,不尊重公众,公众的回应也将是负面的。许多时候,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胜过圆满的处理结果。无论是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问题还是食品安全事件、产品质量问题,当事企业或政府都应该主动、诚恳、认真地面对媒体和公众,正面回应舆情关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信任,最终彻底解决问题。
再次,舆情管理者在舆情处理过程中,要避免态度反复无常。态度反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事企业或政府的“心虚”,更容易引发公众的不满与排斥心理。
三、矛盾原则
矛盾原则,是指解决问题要找准核心矛盾并优先解决,解决核心矛盾后,再去处理其余的问题。
舆情管理者处理舆情问题时,必须探寻问题的根源究竞在哪里。 如果不能找到问题根源,即便能解决部分问题,或者从表面上看舆情已经平息,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为舆情的再次爆发埋下隐患。那么,如何找到问题根源?这需要借助分析手段。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或凭借经验,或借助各种分析指标。每种方法皆有其适用领域与不足之处,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联动原则
问题根源找到后,需要有效地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即资源联动的过程。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舆情事件往往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牵扯到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系统性事件。只有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舆情事件发生之前,联动机制的建立要侧重于预防工作,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人员内部要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发现问题线索。
舆情事件发生之后,联动机制的建立要侧重于解决问题。从内部来讲,各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协作,让组织资源的流转实现畅通无阻,全力服务于舆情处置工作。从外部来讲,首先需要加强与“友好单位”的互动,约定共同进退策略;其次要取得媒体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做好网上舆情应对工作。
五、最小损失原则
最小损失原则,即当损失不可避免时,管理者应首选预估损失最小的方案去执行。 实践中,最小损失原则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当舆情事件发生后,管理者应尽快解决问题,降低舆情风险向危机转化的概率,降低组织受到的负面影响;第二,当舆情的负面影响力对组织产生冲击时,管理者应善做好舆情责任切割,避免舆情无限制地向组织上层或其他组织扩张,将舆情造成的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六、大局原则
舆情管理者需具备“大局观”,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深刻了解舆情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既要做到“知己”——熟悉舆情管理工作的流程、难点和团队自身的能力等,也要做到“知彼”——-熟悉舆情的发展特点、影响、风险演化规律等。
第二,系统把握舆情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舆情管理者必须具有全局视野,做到统筹有序,既要了解企业或部门已存在的舆情问题,还要了解过去曾发生过哪些舆情事件。同时,要充分了解所在行业领域有哪些可以借助的力量、存在哪些阻碍等。
第三,建立长效的舆情管理工作机制。舆情管理是一项长期的、 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能只注重于一时一事之效。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磨合,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着眼于系统工程建设,为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依据。
七、预判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舆情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预判思维, 才能从容应对舆情危机。
首先是预防。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其爆发的时间点难以预知,因此,处置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平时,管理者要结合自身情况及国家、行业环境等因素,分析预估舆情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应对预案。企业或组织制定的舆情应对预案应注重方案的简明实用性、规范性及灵活可塑性。
其次是预演。对预案的实践验证工作不应放到舆情发生之后,而应在事件未发生之时,以演练的形式进行检验,以此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熟练度,避免遇事慌张。
最后是预判。舆情处置过程中,针对瞬息万变的舆情环境,管理者必须快速判断舆情走向,确定次生舆情发生的可能性,以便及时调整舆情应对方案,合理投入资源,减少损失,有效平息舆情。
文稿:阿拉燚
参考文献: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中正舆情机构.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