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紫藤花开,又一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季。社会自考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你参加过吗?相信信我们这批中师生,多数人参加过。
大约从1983到1999年,为了解决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我至今认为,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是国家当时较好的战略。1994年,考取了江苏省阜宁师范的公费生,国家发补助,我每学期都有每月A等75元生活费可领。我本人也从未后悔过当年的选择,始终感谢父母提供的读书机会,他们受我大姨父影响较大,比一般的农民更重视教育。当年城乡差别巨大,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我们考取中师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了"农门"。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比上高中、读大学的同学少了好几年全日制教育,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很不利。
(老阜师们紫藤长廊,春天里多少人在拍照 )
1995年,师范二年级时,我父亲得高人指点,开始给我报大专社会自学考试。他的小学老师广阶先生在盐城招生考试办工作,已经预见中专文凭在工作后是站不稳脚跟的,提醒我要早点通过社会自考,取得国家认可的大专文凭。可惜,当年我缺乏远见,扎进了学校图书馆沉迷于小说,97年毕业时,汉语言文学专科尚未考到手。
自考本科,倒是一点弯路没走。因为本科文凭很重要,自己有了危机感,想趁年龄尚小、脑子还够用的优势下,快点考到手。也是想省一万多的成人教育考试费用,为了钱拼了。3门或4门一起报,临近考试天天夜里都在背书,菩萨也保佑,逢考必过。
滴滴答答,那十几年自考路,被后20时光过滤掉了苦与难。今天老公监考,我从图书馆出来等他一起回家,坐车上回想当年辰光,记忆中竟都是趣事。
头一个想到的好玩事是我考试基本不会提前交卷,常写到最后几分钟,自己深觉对不住监考老师,但没办法,中文就是要写呀写,我笔头慢,联想力丰富东拉西扯。特别记得考《外国文学》那回,有个15分的论述题,分析《吉尔伽美什》的艺术特点。天塌了,这是只考20分的亚非文学那本书里的,这本书我没认真学,除了《吉》是已知的最早的英雄史诗,我一无所知。开始编,开始诌,结果我把5个大方向全蒙出来了:受民间文学影响,语言口语化;象征主义;夸张手法;人物形象神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有时看到监考老师度分如秒地监考着我一人,手里边圈字边把头抬起来向他俩抱歉地笑笑。
还想到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答辩,面见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导师两次,很多人集中在随园校区哪个厅里的,导师敲打我们:别以为拿到本科文凭就怎么样了,毕竟你们这群人没真进过大学门!当时只好互相尴尬地笑笑,觉得大学教授好傲慢,好肯说大实话呀!
2006年论文答辩那次,儿子4岁,老公带着他陪我一起去的南京。我论文是红楼梦研究方向,分析贾母这个角色,我在被导师提问吓出半身汗的时候,他们父子俩坐地铁玩儿去了。第二天,终于轻松了,一家人去海底世界,玩到闭馆通知一遍遍响起,小人儿全程兴奋极了,出馆还没上公共汽车,就已经窝在我怀里睡着了。那对在海底世界欢呼雀跃的父子,何尝不是我自考路上最好的见证者?
连上这两次南京之行,本科自考花了一千元左右。当年在考场上胡诌《吉尔伽美什》艺术特色的我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仍保持着阅读的惯性,爱上汉语言文学和世界文学或许才是自考带我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