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盐城阜宁县陈集镇的一个渔光互补项目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有当地市民反映,在陈集镇瓦许村,原本用于螃蟹养殖的大片土地上,竖起了成片铁柱子,这些铁柱子是为建设光伏项目所设。但村民质疑,该片土地属于永久基本农田,按相关规定,不应开展此类渔光互补项目。
村民称,村干部虽曾承诺退钱拔桩,可一个多月过去,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让村民对项目合法性存疑,也让他们对未来土地耕种前景感到担忧。毕竟,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基,大规模光伏建设及后续拆除工作,很可能影响土壤结构,降低土地肥力,进而影响耕种条件。
渔光互补项目作为新兴产业模式,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理论上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在阜宁县陈集镇,该项目更被打造成重大示范性工程。但 “示范” 二字,不仅意味着展示新技术、新思路,更要求在各个环节严格遵循规范,确保土地性质合规利用、项目批复流程严谨、村民补贴合理发放、行业补贴规范透明。
在基本农田上违规建设光伏项目,后果严重。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防线,红线不容践踏。若陈集镇在项目推进中存在野蛮发展、盲目布局的情况,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从法律层面看,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破坏土地管理秩序;从资源利用角度讲,桩子埋了又挖,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从社会层面考虑,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当地和谐稳定。
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阜宁县政府及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有必要迅速介入调查核实。应秉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若发现确有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肃依法依规处理,给村民一个合理交代,向社会表明维护法律法规尊严、保护基本农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