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一场由外卖订单引发的隐私权纠纷将京东推向舆论风口。消费者杨女士(化名)向本网披露,其在京东平台的外卖服务中遭遇双重隐私泄露:身着家居服的人像照片与精准居住信息被同步上传至订单系统,平台处理机制引发法律合规性质疑。
■ 事件回溯:两张照片暴露多重隐私
4月20日的订单记录显示,骑手以"拍照确认"为由拍摄两张送达凭证:首张为杨女士身着家居服的清晰正面照,次张则完整呈现小区定位及楼栋信息。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条,收集个人信息应事先告知处理目的、方式和范围,并取得个人同意。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涉及生物识别信息(人像)和位置敏感数据的收集行为,若未履行告知义务即涉嫌违法。
■ 平台应对失当加剧信任危机
事件处理过程中暴露多重管理漏洞:
客服机制失效:三次沟通中,专属客服仅模糊回应"系统可屏蔽",对照片存储周期、访问权限、使用范围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
隐私政策存疑:现行《京东隐私政策》中"订单信息共享"条款未涵盖人像采集场景,涉嫌违反"最小必要"原则。
应急响应滞后:自4月20日投诉至截稿,敏感影像仍存留系统逾24小时。
■ 十年隐私争议再响警报
这并非京东首次陷入数据安全漩涡。历史记录显示:
2013年Struts 2漏洞致12GB用户数据外泄
2020年"京小仓"服务曝出订单信息可被关联查询
2022年"附近订单"功能因暴露用户定位遭整改
尽管平台宣称"用户隐私是生命线",但本次事件折射出基层执行与制度设计间的断裂。
■ 维权升级倒逼平台改革
目前杨女士已启动证据保全程序,不排除依据《民法典》第1019条肖像权条款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提起诉讼。值得注意的是,外卖场景中人像采集的合规性在业内尚属灰色地带,此次纠纷或成行业规范制定的催化剂。
【专家建言】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昊提醒:"平台在创新服务模式时,需建立隐私影响评估机制。涉及人脸等敏感信息采集,必须设置显著提示及二次确认流程。"
截至发稿,京东官方仍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高骥中文网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