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辅警起步:扎根基层,磨砺初心
2004年,我怀着对公安事业的向往,通过招考成为某市公安局的一名辅警。初入警队,工作内容繁杂:协助民警处理纠纷、参与巡逻防控、整理案件档案……虽然身份是“辅助”,但我始终以正式民警的标准要求自己。记得第一次参与抓捕行动,面对持械嫌疑人时的紧张,到后来在前辈指导下逐渐掌握控制技巧;第一次调解邻里矛盾,从手足无措到学会换位思考、化解冲突。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辅警工作不仅是体力与脑力的考验,更是对责任心的锤炼。
在基层的十年里,我见证了辅警岗位的变迁。早期辅警缺乏系统培训,职责边界模糊,常被误解为“临时工”。但2016年国务院《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出台后,辅警的职责、权利逐步明确,培训体系开始建立。我陆续参与了法律法规、应急处置等专项培训,专业能力得到提升。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岗位或许平凡,但唯有脚踏实地,才能为未来积蓄力量。
二、职业突破:专业深耕,赢得认可
2014年,我被调入刑侦大队,负责技术支持工作。在指纹比对领域,我遇到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面对海量指纹数据,我选择“笨办法”:每天比对上百枚指纹,反复修正细节特征。枯燥的工作中,我逐渐摸索出计算机比对与人工校验的结合技巧。2017年,一起悬而未决的抢劫案因一枚残缺指纹陷入僵局。我连续三天比对上千份样本,最终锁定嫌疑人,案件告破。这次经历让我获得“突出贡献奖”,更坚定了“专业立身”的信念。
随着政策的完善,辅警的晋升通道逐渐清晰。2018年,我市启动辅警层级化管理,设立“初级—中级—高级”三级体系,考核优秀者可晋升管理岗。我通过技能认证与考核,成为首批高级辅警,并担任技术小组组长。这一转变不仅带来薪资提升,更让我意识到:辅警也能通过专业深耕获得职业尊严。
三、身份蜕变:政策东风,实现跨越
2023年,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公安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表现突出的辅警可通过定向招录转为聘任制民警。凭借多年积累的业绩与考核成绩,我成功通过选拔,成为聘任制警务技术警察。这一刻,我深知:身份的转变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政策红利的体现。
聘任制民警虽非传统公务员编制,但享受与正式民警同等的薪酬保障与晋升机会。我继续深耕指纹技术领域,牵头建立“指纹智能比对系统”,推动技术升级。2024年,该系统在全市推广,使案件侦破效率提升30%。这份成就感,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身份如何,专业价值才是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四、经验与启示:坚守、学习、顺势而为
回顾21年从警路,我的经历折射出辅警群体的共同成长轨迹。以下几点感悟,愿与同行共勉:
1. 坚守初心,平凡中见不凡:辅警岗位或许起点低,但每一份细致的工作都是积累。杨小宇17年专注指纹比对破案2000余起,王松在景区辅警岗位5年化解纠纷数百起……正是无数“平凡”的坚守,铸就了职业价值。
2. 持续学习,拥抱变革:公安工作日益专业化、智能化。辅警需主动提升技能:考取法律职业资格、学习大数据分析、掌握无人机操作等。武含通过自学法律成功转编,李娜凭借网络安全证书获得岗位补贴,这些案例证明:技能是跨越职业壁垒的关键。
3. 把握政策机遇,理性规划:近年来,定向招录、立功特招、学历提升计划等政策为辅警提供了多元发展路径。建议辅警关注地方政策动态,结合个人优势制定目标。例如,新疆、云南等地已开展辅警定向公务员招录,符合条件的同仁可积极备考。
五、展望未来:职业化浪潮中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我深感辅警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十年,随着《警务辅助人员法》的推进,辅警的执法权、晋升机制、社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技术辅警可能成为“数字警务”的中坚力量,基层辅警通过职级晋升可担任管理职务,优秀人才更有望通过破格机制进入公务员序列。
作为聘任制民警,我将继续扎根技术岗位,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同时,期待更多政策落地,让辅警群体在职业尊严与晋升通道上获得实质性突破。正如叶亮从辅警到民警的九年奋斗、孙培亮成为全国指纹专家所印证:只要心怀热忱,辅警同样能书写精彩的职业人生。
从警21年,我的故事是千万辅警奋斗历程的缩影。我们曾因身份困惑,因待遇焦虑,但时代的进步与个人的坚持,终让“临时工”的标签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曙光。未来的路上,愿所有战友与我共勉:以初心为灯,以专业为剑,在守护平安的征途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