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看点 >> 江苏直播 >> 杜根良:那些流动在刻刀上的岁月

杜根良:那些流动在刻刀上的岁月

2013-04-05 14:26:48 来源:艾森网江苏频道 浏览:32
内容提要:他,是身着白大褂的副主任医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擅长人物肖像雕刻的篆刻家。这两重相去甚远的身份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他就是杜根良。

            

杜根良篆刻的印钮、印章

 

    他,是身着白大褂的副主任医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擅长人物肖像雕刻的篆刻家。这两重相去甚远的身份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他就是杜根良。看着他那一方方印章,品读他那些流动在刻刀上的岁月。

 

杜根良,1966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浒墅关,属马,性格豪放,笔名野马。现任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卫生院副主任医师,但他更为看重的身份却是悟石堂金石篆刻工作室主人、国家职业艺术品(玉器)高级鉴定师、国家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苏州市平江书画院会员、苏州市收藏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文物流通行业协会会员、苏州市鉴藏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相城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涉足篆刻、书法、鉴藏等领域,并均有较高造诣,其作品远及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迷上篆刻从半方印石开始

 

谈及杜根良的艺术历程,他表示自己并非从小爱好篆刻,而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萌生了兴趣,他的篆刻之路是从半方印石开始的。

1984年,当时杜根良在学校任文学社社长,一次在学生会一个抽屉角落里发现了半方印石,觉得其印面形状很好(下边、右边为直边,左边及上边为不规则形),于是产生了为文学社刻一方印章的想法,便用钢锯条磨了一把刻刀,刻了两行竖排白文篆体印“石竹文学社”。从此,这一方印也刻在了他的心里,印在了他之后的篆刻生涯里。

 

1986年,杜根良走上了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在浒墅关,大运河穿镇而过,这是一个曾经无比繁华的历史名镇,他就在镇上的吴县第二人民医院(现为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工作。据杜根良回忆,当时业余时间比较多,就想起了为石竹文学社刻章的往事,于是买了一本《篆刻艺术》,开始了他的篆刻生涯。

 

10年临摹自学 启蒙恩师为中医名家

 

杜根良工作后空余时间比较多,外界的朋友比较少,艺术方面的朋友就更少。他笑着告诉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自己从来不喜欢打牌、打麻将,于是就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篆刻上,一直就是磨了刻,刻了磨,自娱自乐,古玺、汉印、各篆刻名家的作品,喜欢的就仿制,也能仿得几分像。他很喜欢王福厂、顿立夫一路风格,规矩、工整。

 

而这种临摹自学的状态一持续就是整整10年,而这10年也为杜根良的篆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根良说,他在篆刻、书法方面几乎都是自学的,但中医名家姚一航对他影响深远,可算得上是他的启蒙老师。姚一航当时是医院中医科主任,师承中医名家、篆刻家、园林专家汪星伯老先生,是汪星伯唯一授医弟子,得意门生,曾工作于北京中医院,任教于内蒙古医学院,文革期间因家庭出生问题返回浒墅关工作。

 

 杜根良每次刻了印章都要拿给姚一航看看,虽然姚老先生自己不会篆刻,但每次都给杜根良真诚的鼓励,于是他们成了忘年之交。姚老先生经常跟杜根良讲起自己跟随汪老师行医时的趣闻轶事,以及汪老师在医学、篆刻、书法、园林建造等方面的才学。有一次杜根良的印花打得有些浓淡不一,姚老先生便告诉他,汪老师曾讲过的盖印“八字诀”――多蘸、薄垫、重按、轻提,盖印前印章要多多敲打印泥,各个角度都要打到;要盖印的纸张下面不能垫得太多太厚,只要薄薄的垫一下就可以了;盖印时要用力按;提印时要轻轻地提。就这样姚老先生把盖印“八字诀”传给了杜根良。

 

 杜根良从姚老先生那不仅得到了篆刻方面的提点,也学到了不少为医做人的道理。有一次,朋友给杜根良看了一方印石,上面有印钮,为一“滚马”,马在地上打滚。他觉得很生动,就依样画葫芦,刻了一方,拿给姚老先生看,得到姚老先生莫大的鼓励。随后姚老先生谈起家藏的一对印章,瑞兽钮,文革期间被抄家时,其中一方的印钮打碎了。于是杜根良花了几天时间给姚老先生补刻了印钮,瑞兽头对头反向的,只是一个高一个低,姚老先生万分感叹,说是弥补了一段遗憾,并嘱咐杜根良为其篆刻铁线篆印文“曾经沧海”,一直珍藏至今。后来杜根良又为姚老先生刻了“古钱钮”,几个清代钱币系一根绳子。杜根良在雕刻时把七八枚清代铜钱用单根电线系在一起做“模特”,参照着雕刻。姚老先生得到印钮章非常喜欢,称赞那根绳子很生动,并嘱咐刻上印文“谨小慎微”,说这是为医做人之道,成功与失败往往在于细微之处,做医生不能大大咧咧,一定要细心,做人也是如此。

 

 不满足于临摹 自创风格

 

 杜根良经过10年的努力,他在篆刻方面已小有名气,艺术界的朋友多了,求印的人也多了,各路篆刻风格也有所了解了,其篆刻、印钮雕刻开始变得成熟了。随着岁月在刻刀上的流动和积累,杜根良的雕刻技艺日趋精湛。2004以后,杜根良开始不满足于临摹汉印及各路名家风格,开始有所创新,在规矩工整的风格基础上追求古朴浑厚。

 

 有一件事对杜根良影响很大,这也进一步促使他追求技法的创新。一次,书画院有位画家没带印章,秘书长要杜根良临时刻一方印。而当时的杜根良并不擅长“快刀”法,因而没有完成任务。杜根良对此深感内疚,回家后,他在齐白石单刀法的基础上,自创一路双刀法,一个月后,练就了十分钟刻印的技法,用于急就印。杜根良在篆刻理论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突破,他深感一方印不仅需要破边透外气,而且需要文字间留白、断开等透内气。

 

 而杜根良最擅长的人物肖像印也是这一时期练就的创新技法。肖像印是篆刻中的一个特殊门类,除个别伟人如毛泽东、鲁迅、雷锋等有现成的黑白稿可供临摹参考,普通人只能自己绘制,难度极高。苏州除了已故篆刻家张寒月刻过肖像印之外,再没有人会刻。

 

 几年前,杜根良得到一本《张寒月金石篆刻作品选集》,里面有十五方人物肖像印。于是杜根良对人物肖像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刻。杜根良回想当初学刻人物肖像印时称,“太难了,几度想放弃。当时学素描、学习版画人物技法,甚至借鉴连环画人物绘画。”经过两年的努力,杜根良终于摸索出了一些独到的经验。当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问他,刻肖像印最难的是什么时。他说,最难的是“像”,其次是“传神”。

 

在此期间,杜根良也开始涉足艺术品鉴定、收藏和书画领域,并结识了两位良师益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著名古玉鉴定专家杨震华平江书画院院长江洛一。杜根良说,这两位老师给了自己很多指导和帮助,是他艺术生涯中的恩师,同时也是他的知己好友。

 

杜根良是在参加苏州“玉器鉴定”培训班时结识了当时的授课老师杨震华,并成为杨震华老师玉器鉴定班的“优秀学员”。随后,杜根良经过系统的学习,通过相关考核,成为了国家职业艺术品(玉器)高级鉴定师并提出了玉材鉴定的“白玉甘蔗论”。杜根良的这一理论得到了杨震华的高度赞扬并编进了她的玉器讲座教材,且注明“我的学生杜根良”。

 

杜根良说,他第一次展示肖像印刻的便是江洛一2010年年末,平江书画院几位领导及老画家去一家单位搞活动,江洛一邀请杜根良一起参加。大家一起喝茶聊天杜根良拿出一方印及印花给江老,那是杜根良给江老刻的肖像印。因为事前没有告诉江老,江老打开一看惊讶无比,直呼“哎呀呀,不得了,不得了……”于是大家纷纷传阅,最后江老将印花传给江师母来鉴定像不像,江师母惊叹“比照片还要像!”

 

提起江洛一,杜根良动情地说,“20124月得知江老肺癌4月底去医院看望他,江老见到我格外高兴。”江老师在医院时还许诺出院以后要给杜根良写上两幅字“野马书画展”、“野马篆刻展”,说是杜根良也许哪天用得上。但不久之后,江老先生便离开了人世,这也就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杜根良回忆起自己那些流动在刻刀上的岁月时,眼中饱含深情。而对杜根良而言,那些岁月沉淀下来的并不仅仅只是篆刻技艺的精进,更为珍贵的是那些不可多得的恩师情分。

 

人物肖像1.jpg

 

人物肖像印

 

1左为姚一航先生补刻的印钮.jpg

 

杜根良为姚一航先生补刻的印钮

 

印章、古钱印钮.jpg

 

印章、古钱印钮

 

1九龙壁局部一.jpg

 

九龙壁局部一

 

2九龙壁局部二.jpg

 

九龙壁局部二

 

3九龙壁局部三.jpg

 

九龙壁局部三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关于版权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隐私条款 - 免责申明 - 信息举报 - RSS订阅 - 电子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