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骥哥有话 >> 话题 >> 【新闻里的世界】让敏感的不再敏感

【新闻里的世界】让敏感的不再敏感

2013-01-08 18:03:31 来源:南都网 浏览:7
内容提要:2008年,白岩松在 《南方周末》上写了一个词叫“脱敏”。他说:“我们领导人去国外访问,有抗议和示威者,有法轮功和藏独的旗子,过去我们非常敏感,不能让出现。温总理被扔鞋这个事,《新闻联播》也报了。几番下来大家没那么敏感的,以后再让大家看到也不当事儿了,这就是一个‘脱敏’的过程。”

2008年,白岩松在《南方周末》上写了一个词叫“脱敏”。他说:“我们领导人去国外访问,有抗议和示威者,有法轮功和藏独的旗子,过去我们非常敏感,不能让出现。温总理被扔鞋这个事,《新闻联播》也报了。几番下来大家没那么敏感的,以后再让大家看到也不当事儿了,这就是一个‘脱敏’的过程。”

不过若重返当时的新闻节点,事情没有形容的那么轻松。在2008年南方周末发表的题目为《白岩松的奥运口径》的文章里,白岩松这样描述:“媒体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互动过程。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脱敏’的过程,是一个使‘非常事件’淡化为日常事件的过程。这几年,我在国外遭遇了很多次示威。开始我也很敏感,后来习惯了,再遇到此类事件就觉得,中国真的像个大国了——只有大国才会在国外遇到示威,示威是正常的。这就是我个人的‘脱敏’过程。我们曾经很紧张的某些事情,发现披露出来得到的全是正反馈。比如瓮安事件,我认为它在新闻史上的意义甚至不亚于大地震。”

这一年,持同样看法还有《中国青年报》,2008106日见报文章《让敏感问题不再“敏感”》这样写道:“虽然敏感问题的多少不能简单地与政治文明程度高低画等号,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果行政权力部门处处掩盖敏感问题,那么,起码说明这个地方民主发展、政治透明的程度还不够大。在健康的政治生活中,敏感问题这个字眼,不该屡屡出现,而以敏感问题为由拒绝向人们说明、回答和解决的情况更是不应该的。虽说我们不必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运作模式,但是我们同样不能时时处处以“中国特色”为由,拒绝和排斥所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文明成果。事实上,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又何尝不是经历了‘敏感问题’众多的时期。”

2011年,白岩松发表著作《幸福了吗?》,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叫“让敏感的不再敏感”,重提“脱敏”这个话题。

在新书发布后,面对来采访的记者提出关于“该如何‘脱敏’”的问题,白岩松回答:“太敏感很多事情就会遮蔽双眼,比如有时候突发事件不报道,反而会引起恐慌。汶川地震报道了,起到了好作用;拉萨事件没有及时透明报道,结果引发全世界无数的谣言和谎言;‘715乌鲁木齐事件’之后谎言、谣言就很少,因为没有给谣言、谎言机会和时间。快速透明的报道反而会成为稳定的因素。中国既然GDP都第二了,不能光满足于数字上的开心嘛,得增加点自信,而且是骨子里的自信。悉尼奥运会时,街上到处都是光膀子的人,开幕式一完,满地的啤酒瓶子和碎玻璃碴子,但没有人说悉尼不文明,因为凌晨我从窗户往下看,街道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说明一个城市之所以敢让人在节日里放纵,是因为它有结束放纵产生恶果的能力。所以脱敏就是一个自信的过程,中国GDP都第二了,却总能看到我们骨子里的某些心虚。”

2011年,其它媒体亦提及“脱敏”。著名媒体人魏英杰在《广州日报》上发表文章《不避敏感问题才能走向开放社会》:“官员不避敏感问题,直面舆论质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脱敏’作用。这样的部门和官员越来越多,行政公开化的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脱敏”一词在2012年成为热点词汇之一。在2012314日的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面对“王立军事件”、“吴英案”、“僧人自焚”“房价越调越高”等敏感话题,温家宝总理坦然回应,诚恳的态度,得到舆论认可。

佘宗明随后在新京报发表文章《热点事件“脱敏”助推改革前行》:“不少看似敏感的话题,逐一坦诚公开回应,它迎合公众对政务公开的期许,也扩充了公共平台的言说空间。“脱敏”之后,非但没激起攻瑕索垢,反而广受赞誉,增加了政府公信力的筹码。”

这个词的传播度达到峰值是20127月北京特大暴雨之后,由于伤亡人数迟迟不公布,7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面对公众的‘数字敏感’,甚至出现的一些“数字猜想”,我们也需要同时思考:这种审慎和严肃,如何与公众的关切与焦虑对接?又如何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只有‘公开’与‘及时’连在一起,提速信息发布,提高发布质量,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为死伤人数‘脱敏’,也才能如恩格斯所言,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

这篇评论一时转播甚广。其中“学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尊重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规律,正视权利意识高涨下的社会关切,善于在互动回应中建立公信力,是各级治理者必备的执政素养。”更是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

让敏感的不再敏感,让热点事件“脱敏”,实际上是助推改革前行。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关于版权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隐私条款 - 免责申明 - 信息举报 - RSS订阅 - 电子公告